大家这个周末有没有去看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,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勾起小编去看的欲望了,电影借高适的视角引出每一位唐代诗人,盛唐之美,无以言说,诗词中的美好与情怀至今都无法超越。
唐朝和唐朝的诗人,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中最为重要的那块拼图。甚至一定程度上,唐诗就是诗本身。这部长安三万里,讲的是唐朝的诗人们的故事。所以看的时候我就知道,一定会有人不喜欢它。以高适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,不能说是凤毛麟角吧,起码也是屈指可数。
我们谁都不知道历史上的李白应该是什么样子呢?长安三万里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李白。既熟悉,又陌生。如果李白的一生真的能如片中那样演绎,其实反而更容易理解他千古诗仙的那份飘逸洒脱放荡不羁,那诗,那酒,那剑,还有各种酒后带来的健忘。
李白本人,也许不是这样,但为诗而生的李白,可以是这样。
电影的总体风格偏向于浪漫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结合。
在电影中,我们能够从角色中管中窥豹,了解到大唐历史兴衰。
电影将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悉数呈现,比如李白,高适,杜甫,王昌龄等等。
偏向于群像戏。
但是主要的人物还是集中在李白和高适两个人身上,用他们的经历和成长串起大唐的历史。
李白天赋异禀,浪漫洒脱;
高适稳重实干,百折不挠。
不同性格的人,能够阴差阳错成为知己,以诗文会友,彰显大唐文化的「包容」。
才华横溢的李白想要走上仕途,却被处处限制,报国无门。
因为自己家庭从商,不能参加科考,还被奚落被赶走。
这一段侧重于「写实」。
唐朝想要成就一番事业,进入仕途的话,有两种选择。
一个是有贵族的推荐,出身名门,比如电影中的崔颢,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“博陵崔氏”。
是进士,还是顶级的门阀。
黄鹤楼店家将他的诗词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就可见一斑。
当然,崔颢也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。
只不过他的出身为他的入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。
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参加科举,这也是平民子弟能够出人头地的最好方式了。
李白既是商人之子也是罪人之后,纵然一肚子才学,也是不受待见的。
高适的童年生活比较艰苦,和洒脱的李白比起来,他的个人成长更符合普通人。
就像电影中的那一句「你是谪仙人,要回天上去;我是世间人,在世间盘桓。」
很显然,当时的社会,更需要的是高适这样文武双全,能够征战沙场,保家卫国的人。
电影从高适和李白的不同轨迹,映射了大唐历史,处处可见真诚。
再回归到「浪漫主义」。
如果全部是真实历史的话,观众们会少了很多的观影乐趣。
观众会觉得有点刻板,毕竟是一部动画,能够利用的表现方式是远超真人的。
印象深刻的就是李白和高适几位老友聚在一起唱将进酒的片段。
这也算是电影中的名场面了。
根据片方的介绍,电影打磨了3年,光是这一段戏就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。
皎皎银河,蔚蓝星空,李白喝醉酒之后,乘着白鹤齐飞。
他还拉着高适他们一起,翱翔在银河之际。
交织着李白的愤懑,诗意,壮志和豪放,超现实的手法美到了极致。
以前读这一段诗文,虽然也会被李白的豪情壮志所感染,但总是觉得很抽象。
而这一段动画的表现方式,就活灵活现,生动而写意。
同样浪漫的,还有李白高适他们在长安酒肆里酒筹游戏的场面。
配合着古典的诗词,将大唐的气象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这一段,也是虚实结合的。
包括舞女跳的柘枝舞、胡旋舞,为文人武将助兴,其中的细节都是有迹可循,经得起考究的。
浪漫主义和历史主义融合,让大唐的文化生活接了地气。
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。
早期的凌云壮志,到后期的「轻舟已过万重山」的感慨,李白和高适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。
也为他们的经历增添了些许忧愁。
对比长安的浪漫,飘着雪的塞北略显寂寞。
老友聚在一起,从壮志少年到垂垂老者。
时代在变,他们一心报国的志向不会变。
电影很好的一点,就是抛开宏伟角度,以小见大。
用人物传记的形式,串起了个人和大唐历史息息相关的过往。
时代的一粒尘埃,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是大山。
大乱之后,黄鹤楼残败不堪,但「诗在,长安就在」。
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消万古愁。
长安,三万里。